略谈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方法与策略
- 分类:博雅论坛
- 发布时间:2022-04-19
略谈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方法与策略
- 分类:博雅论坛
- 发布时间:2022-04-19
略谈小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方法与策略
博睿特外国语学校 陈全华
我们数学教师,或多或少都有这种体会:一是感觉学生学习方法太死板,只会仿照例题完成作业或还难以“依葫芦画瓢”,当遇到新问题时,往往就束手无策;二是同一个年级的几个平行班,发展严重不平衡,班与班之间随着年级的增长差距不断增大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现象,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密不可分的。我们都很重视知识的传授的正确性、全面性,重视概念、公式的熟记,却忽视探讨它们的由来和本质,或忽视过程和推导的思维过程。如,听一位教师教学五年级下册《质数和合数》时,板书3的因数,生答只有1和3,师就揭示像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就叫质数。接着揭示合数的定义,举个例“6”;再提问1的因数,学生回答只有“1”,于是教师又揭示“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”的概念。这是典型的传统教学中的“注入式”。几个概念学生几乎没有观察、分析、推理、归纳、概括,思维能力的训练无从体现。
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一句名言:数学是思维的体操。数学是什么?是体操。这体操用来干什么?是为了思维的发展。也就是数学是促进人思维能力的发展的学科。否则,我们的数学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。因此,作为数学教师,就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,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,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。
一、加强语言训练,培养思维能力
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。”常言说:语言是思维的外壳。讲的就是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好坏,体现在语言表达能力水平度的高低之上。只有学生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,才能体现其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。因此,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大声地说、完整地说、人文味地说,培养理性、认真的“听别人说”。
比如:老师执教的二年级下册《数学广角—推理》一节课的教学,当新课出示后,在集体交流推理过程时,首先要求学生发言声音要宏亮,全班都能听到;其次是要完整的说和有人味地说。如教学“小丽拿什么书时”,可以说成:“三人各拿一本书,小红拿了语文书,只剩数学书和品德与生活书。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,就只能是品德与生活书,小刚拿的就只能是数学书。同学们,我说得对吗?”完整的说话,说完整的有人文味话。学生能这样比较完整地表达,推理的思维过程可不是一清二楚吗?
再如,四年级一位语文老师在教学《19、生命生命》一课中,课文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教育。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字词的理解,出现了不少句式训练,值得我们数学教师借鉴:“……一词让我体会到……”;“它……是为了……”;“绝不……要……”;“因为……所以……”;“对于……来说,生命是……”等,分别出现在课件上,让学生学有所依。
启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,有的推理、思考、归纳的过程就可以用这类简单的带提示性的句子,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。像执教的六年级下册总复习《解决问题》一课,复习分析法解决问题时,提出了四个问题:①粉笔和墨水共多少钱?②平均每人做彩旗几面?③剩下的路几天修完?④两车开出几小时相遇?可以用“要求……必须知道……两个条件”的句式,进行比较规范的训练。
再如执教三年级下册《笔算乘法例3》一课,在分析与解答环节,根据例题条件可以用分析法,也可用综合法,同样应训练学生说出解题思路。运用综合法,可用参考句子“由……两个条件可以求出……,再由……两个条件可以求出……”,列出综合算式后还要说出算式每一步表示的意义。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,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发展。
二、加强动手操作,促进思维发展
苏霍姆林斯基在《给教师的建议》中写到:“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指尖上。”即是说儿童的聪明才智与他们的手指之间,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表现为通过动手使大脑得到发展,使大脑更聪明。同时,大脑的发展又促使手得到发展,使它成为创造的工具,也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。在现实生活中,有的人表现为动手能力较强,似乎什么事都能处理或设法解决好,或者说是比较“积跳”、“能干”,而有人显得木讷一些。我觉得这和人聪明才智有关,和人的能力(包括思维能力)密切相关。
2011版新课标提出:学生学习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、实验、猜测、计算、推理、验证等活动过程。既是说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过程,倡导在“做中学”。像前面提到的《质数和合数》的教学,只是让学生背会该知识点而已,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是老师表演,没有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,自然就没有学生的思考过程,对知识的理解肯定不够深刻,时间一长,要学生运用该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,不出问题才怪呢。这种行为,在课改已经十多年了,太不应该了。教材编写的是先“找出1——20各数的因数,看看它们的因数的个数有什么规律”,这一过程是不可省略的,应充分让学生找,然后再按“只有一个因数”、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”、“有两个以上的因数”进行分类,最后才能揭示概念。这才是符合课改理念的教学。
再如,曾听一节一年级老师上数学课,让学生用5个圆片进行5的组成与分解时,首先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,后学生动手操作。不仅帮学生理解了5的分解与组成,并为学习加法交换律作了必要的铺垫,而且又让学生能脱离学具重现有顺序地进行思考。当学习6、7、8、9的分解与组成时,学生不但能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与组成,还能思考有序,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发展。
学生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模仿与记忆,而应当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有位老师在执教四年级下册《三角形的内角和》一课,设计两个活动,先让学生用量角器测量计算,再采用剪折拼的方法,充分让学生动手探索,最后得出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”的结论。学生的这一量、剪、折、拼的过程,的确很花时间,但这是必须的。只有在学生亲自探索、大胆实践,用学生自己的、富有个性的思维方式,通过独立思考、合作交流、归纳梳理,才能形成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。并且,学生在四人小组的讨论交流中相互补充,让他们的感知、观察、归纳、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活动中相互碰撞,从而得到锻炼与提高。
三、加强多向交流,发展思维能力
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的掌控是不存在问题的,对讲授的内容是完全理解的,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定是清清楚楚的,根本不会有没讲透彻的,但是,一节课后总有或多或少的学生似乎没有听课一样,什么也不会,连“依葫芦画瓢”都有问题。原因固然颇多,我只想说的是有教师忽视了课堂上的多向交流。
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是常态,存在的问题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太多、太过了——过犹不及,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、学生与书本的交流,尤其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。现在的数学课堂仍然有一堂课看不到一次同桌交流或四人小组交流,这就是问题所在,也是我们老师讲得一清二白,学生却无动于衷的原因。
《公共演讲的技巧与禁忌》一书的作者罗格阿克斯泰尔曾经指出:“一般来说,每10秒之内,人们真正聆听的时间不会超过3秒。”果真如此的话,当我们老师头头是道、津津有味、口若悬河之时,我们的学生很可能正是处于那走神的7秒钟中,当他的注意力回来时,你已经在讲新的内容了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,你的讲述就是不连贯的,学生留在大脑中的信息是零零碎碎的。教师输出的信息是完整的,学生接受的信息是欠缺的。再者,教师的表述是成人的,思维与几十个学生个体肯定不一致,也是学生不一定就能接受的。
我们也有这种感觉,关键知识点昨天讲、今天讲、明天还讲,学生还是掌握不了,这是怎么回事?我们都一定有这样的经历,盯着一个字,看多了就会觉得越来越不像。一些学者研究后用“语意饱和”来解释这种现象。意思是如果短时间内反复阅读某个字,多次重复的刺激就会引起神经活动的抑制,形象地说就是神经也会“疲倦”了,我们就感觉认不出它了。作为教师,我们是否有这种反复讲,过度强调从而让学生的神经“疲倦”了,拒不接受的时候呢?
基于此,新课程提倡合作交流,除了教师与学生、学生与书本之间交流外,更应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。学生之间思维能力比较接近,尽管教师成人化的口吐莲花,也为学生难以接受的信息表达,也许学生之间通过讨论交流几句话便弄得明明白白。例如,在学习“乘法的意义”的运用一课时,教师可以出示这样一道加法题,9+9+9+5+9=,让四人小组讨论交流,怎样计算才简便呢?于是,学生在合作学习中,思维相互碰撞,可能得出这样的解法:①9×4+5和②9×5-4。第二种算法的学生居然看到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“9”,这种思维的假创新性可能就是小组中一学生所为,经过讨论交流,也许四人小组或者更多的学生都明白了算理,并且印象深刻。因此,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,学生只有理解掌握了知识,才可能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。
总之,小学生思维训练的方法与策略还有很多,难以一一例举。仅以教学实践与听课所获,大言不惭了。正确、偏激与否,敬请大家不吝赐教,不胜感激。
推荐新闻
CONTACT INFORMATION
联系方式
OFFICIAL ACCOUNTS
公众号
欢迎关注我们的官方公众号
中学公众号
小学公众号
幼稚园入园小助手
参观咨询
ONLINE MESSAGE
在线留言
Copyright @ 2022 9 1制作厂 版权所有